日期 : 2023-11-28
20年來,“全域共富、城鄉和美”的新時代“千萬工程”新畫卷正在全區的鄉村徐徐展開。宏大的時代敘事詩中,個體的村民是最貼近的實踐者、受益者,村民眼里的鄉村也最貼近生活。區融媒體中心推出“千萬工程”蹲點行動——“我們的村”系列報道,透過村民平凡視角看“千萬工程”20年落地生根的共富美景。
今天,我們來到第十二站,瓜瀝鎮航民村。
一諾千金。在航民村,有這樣一句“諾言”,從1979年創辦第一家企業開始,他們整整堅守了40余年。
這句“諾言”就是:“發展集體經濟 實現共同富裕”。
這句“諾言”,或者叫作“奮斗目標”,刻在了航民村或者航民集團各個企業的“顯眼處”。
這句“諾言”,航民人牢記于心,恒久堅持;初心不改,創新實踐;不辱使命,堅守發展。
時間“穿越”回1978年,彼時航民村人均收入僅148元,村集體經濟積累幾乎為“負數”。
“倒掛戶多、缺糧戶多、光棍漢多”。村民守著臟亂的破房,望著貧瘠的土地,眼中裝滿亙古難變的暗淡風景。
時光“穿梭”到當下,如今航民村近5年來年均工業產值140億余元,年均利潤9.5億余元,年均上繳稅收5億余元,村民人均收入9萬元,擁有總資產超百億元。
航民發展“同齡人”陳國慶:
個富不是富 共富才是富
冬日的暖陽,毫不吝嗇地將陽光透過寬敞明亮的玻璃窗灑了進來。辦公椅上,正在接受記者采訪的航民村黨總支書記、村委會主任陳國慶的電話,就沒有停歇過。
“大部分是村民打來的,而且都是急于要解決的事情。群眾問題無小事,村干部不能‘怠慢’。”他略帶歉意說道。
整日忙得不亦樂乎的他,現今46歲,卻實打實是村里的“老干部”了。21年前當選為村委會主任、10年前又成為村黨總支書記。
從某種意義上說,陳國慶是航民村改革開放的“同齡人”,也是見證人。說起航民的發展歷程,一個個場景都在他的腦海里,只需娓娓道來。
“航民過去一直是遠近聞名的窮村,直到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到這片大地,在黨的好政策指引下,航民第一代創業人抓準時機,迎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。”陳國慶打開話匣子。
1979年,航民漂染廠誕生了。創業初期缺設備,航民人就奔走在上海幾家印染企業的廢料堆場和廢品回收公司,極盡挖掘,終于“揀”回了舊鍋爐、舊整理機、舊煉桶等,裝了整整三卡車人家扔掉的設備。
靠著這些別人丟下的“廢物”,他們組裝起了自己的第一批生產設備,一群“泥腿子”開啟了創辦現代工廠致富的夢想。
從做水泥包裝紙袋和洋釘開始起步,到興辦印染主業,再到熱電、黃金首飾等多元化產業,誰能想到,40多年后的航民,一步步摸索出一條強村富民之路,成為擁有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28家現代企業的集團。
采訪中,記者聽到陳國慶說得最多的兩個詞就是:“發展”“創新”。
在陳國慶看來,1979年利用農業積累白手起家創辦工業企業,是一種創新;1999年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,是一種創新;2004年航民股份在上交所上市,是一種創新;2008年參股第一創業證券,是一種創新;2012年合資的科爾紡織到美國辦廠,也是一種創新。
陳國慶介紹,正是航民在浙江率先探索出的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,讓航民一步一個腳印,走出一條“充分就業+按勞按資分配+社會福利”的共同富裕路子。
如今,航民集團年年向村里股權分紅,農產品免費供應給全體村民,家家戶戶發放福利費,孩子讀書免費,上大學有補貼、獎金,大病享有醫療補助,人人享有從產房到墓地全生命周期的福利保障。
而伴隨著集團多次增發配股,更多人參與到航民共富果實的分享之中,大家扎扎實實享受到了集體經濟的好處,不斷增強鞏固了共同富裕的信念。隨著航民村集體經濟的日益興盛壯大,村民生活蒸蒸日上,家家住上小別墅。
第一代“企業工人”朱建生:
我是共富的“直接受益者”
村民朱建生熱情邀請記者到他家里做客。
一幢300多平方米的獨棟別墅,靜靜地“臥”在清澈見底的河道邊。家里近百平方米的院落,打理得有條不紊,干干凈凈。角落里一顆掛滿果實的柿子樹,似乎隨時歡迎前來做客的人們。
朱建生家門前的水泥路兩側,都是這樣整齊的別墅,門前大都停著一輛小汽車。
61歲的朱建生已經從航民村一家企業轉崗到村委會工作。他整整在企業里工作了42年,是航民村第一代企業職工。
1980年,朱建生被派到上海學印染技術。從學徒工開始,到車間主任再轉崗,朱建生伴著航民企業的壯大,自己和家庭的生活也越來越紅火。
他清楚地記得,作為企業職工,第一個月的收入只有幾十元。而到了退休前,工資早已過萬元了。加上年終獎和企業分紅,用朱建生自己的話說:“早就過上小康的生活了。”
作為航民村村民,朱建生和其他人一樣,還會享受到很多“福利”。
1999年,根據村民意愿,航民村提出了集體控股、量化股權的產權改革方案。將集體49%的股權量化到村民、職工和經營管理骨干,進一步提升集體資產的“共有”屬性,提升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和滿意度。
“我們家也是改革的受益者。”朱建生說,一年下來,企業里的“分紅”作為全家生活費用都用不完,還剩余很多。
朱建生細細道來村里的其他“福利”:全村的小孩,從幼兒園到大學實行免費教育,上大學還享受獎學金及生活補貼;村民每人每年發放福利費3000元,60周歲以上老齡村民享受退休工資外,每人每年還加發生活補貼3000元;村民全年免費供應大米、菜油等農副產品;村民去世,免費提供公墓安葬。也就是說,村民從產房到墓地的全生命周期,都有福利保障。
讓朱建生很“感恩”的是,正是在村里這樣好的“待遇”下,他的兩個孩子也特別“出息”,都上了大學,并有了不錯的工作,在為社會做貢獻。尤其是二女兒,以優異的成績在復旦大學本碩畢業,成為村里孩子學習的榜樣。
朱建生介紹,航民不僅讓村民“口袋”鼓了起來,也千方百計讓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“富裕”起來。
近年來,村里建成了集籃球館、游泳館、影劇院、老年茶室、文體活動、城市書房于一體的文化中心,還建起了浙江省五星文化禮堂、幼兒園、田園廣場、山前公園、外來員工居住中心等公益設施,大大改善了村民職工居住環境,豐富了業余生活。
盡管朱建生已到了退休年齡,但閑不住的他主動擔任起了村里的“網格員”,去年還被評為“區優秀網格員”。
朱建生認為:“航民村發展‘帶富’了個人,我們也有責任和義務,為村里新一輪發展作出新貢獻。”
最早一批“新航民人”許國清:
航民是我的“第二故鄉”
從16周歲來航民企業工作,來自江蘇宿遷的許國清已經整整工作20多年了。
航民集團產權改革前,企業員工大都是本村或本省的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許國清是航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后最早一批外來員工,也是第一代新航民人。
“陰差陽錯”來到航民企業工作,沒想到改變了許國清的命運。
從當初的車間車工學徒做起,吃苦耐勞、勤奮好學的許國清每隔3年左右,就會走上新的更重要的崗位,六次“跨越”后,如今他已經成為航民百泰公司品管部的總管。
航民百泰在航民轉型升級跨越發展中,具有重要意義。經過20年的發展,航民百泰已經成為國內黃金生產加工龍頭企業之一,黃金首飾加工量連續多年位于華東地區第一名,全國前三名。
許國清是航民百泰的第一批外來招聘的員工,他不僅見證了企業從小馬駒變成了駿馬的歷程,也實現了自己人生的跨越。
工作中勤于鉆研的他,創新了物理硬金手環制作等新工藝,并申請了專利。新工藝不僅為企業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,還提高了品質。
新航民人許國清早已在這里安家落戶,11歲和6歲的兩個女兒也都在瓜瀝鎮上學。同樣來自老家的愛人王茜也在企業里上班,一家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。
每每說起在航民工作,許國清都會想起一件記憶深刻的“小事”。就是這件“小事”,讓他堅定了留在航民工作的決心和信念。
原來,他來航民工作不久的某一天,在上班路上,突然下起瓢潑大雨。眼看要遲到了,正猶豫時,附近一個村民打著傘跑了過來,將他護送到幾百米外的企業大門口。
雖然一路上村民“地道的蕭山話”一句也沒聽懂,但他心里泛起陣陣暖流,連聲道謝,這位村民只是擺擺手笑著離開了。
這件“小事”讓許國清感受到了當地人的溫暖和包容。“航民村的人善良又熱情,素質真高,在這里工作心里踏實舒服,我要留下來,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了。”他深有感觸地說。
在航民工作的20余年里,許國清先后介紹了50多名老鄉來航民工作。有的同他一樣,成了技術骨干。
1979年,航民村以6萬元農業積累,創辦工業企業,如今集團現有全資、控股、參股工商企業28家,職工1.2萬余人,90%以上都是外來工作人員。他們也同許國清一樣,在揮灑自己汗水做貢獻的同時,也收獲了愛情、家庭和財富,體驗到幸福的味道。
自改革開放以來,在蕭山、在浙江乃至在全中國,航民村都以“模范”“標桿”著稱。
這個“老典型”兩次被授予“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”,榮獲“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”“全國村鎮建設文明村”“中國十佳小康村”“浙江省文明村”等多個稱號。2021年,航民村還成功入選“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”典型案例。
通過以企促村、以村帶企,航民村把一個昔日的貧困小村,發展成為了中國經濟十強村、浙江“首富村”。
航民的成功,在于矢志不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念。而走向成功的道路上,創新是航民發展的“法寶”。非守正無以長盛,非創新無以制勝,“守正創新”是航民精神的基石。
航民人善于繼承先人“勇立潮頭、敢為人先”的拼搏精神,艱苦創業、敢于探索,創造了多個領先。
航民是浙江省第一個億元村、浙江省第一家村集體控股的上市企業。航民率先探索村級產權制度改革,率先探索農業農村規模化、農場化,形成以集約化經營、機械化生產相配套的現代農業經營模式。
在工業發展進程中,航民積極推行創新驅動戰略和品牌立企戰略,從單純的農業生產轉向農工商綜合經營。先后拓展賓館、物流、房地產、金融投資等三產服務業,實現了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。
無論是管理創新、技術創新還是思想理念的創新,只要能為航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擦亮寶劍、增厚鎧甲,只要能為航民集體經濟的崇高事業積蓄力量、帶來發展,航民人就敢于思變、勇于嘗試、善于突破。(蕭山政府網)